首 页 新闻动态 公告通知 查询专区 我要投稿
全文检索:
首页
>> 作品展示 >> 文章诗词
太行之歌(三)

发布日期:2020-01-0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老教授协会字号:[ ]

郝晋珉古体诗一组 | 太行之歌(三)

原创: 郝晋珉 文艺语丝 1周前

太行之歌(三)


郝晋珉


九月学术旅行,走太行之路,揽太行山水,所见所闻,洋洋大观。整理沿途所得韵句,与众分享,以表对太行之敬仰。

 

太行八陉杂题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古称太行八陉,都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在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图来源于网络)


今岁有幸分别游历了南太行(南三陉)、中太行(中二陉)、北太行(北三陉),或详或简领略太行八陉风光,所到之处皆有所得。

 

太行第一陉:轵关陉


轵关陉位于太行山南端,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从济源市西部的封门口(轵关)出发,经过王屋山到达垣曲县,继而到绛县,经曲沃,最终到侯马。轵关陉的最后一关为现侯马市南的铁岭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之险关也。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



古记移山感地天,文公启道出新田。

中条王屋旌旗猎,太岳平原霸主宣。

久去烽烟湮旧事,枯荣草色伴幽阡。

封门口外寻踪迹,刻石残余独自眠。


注:

移山:古代汉族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文公启道:《国语·卷十·晋语四》“冬,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公说,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东道,大至即为轵关陉。

新田:春秋晋国之首都,今山西侯马附近。

中条王屋:即中条山、王屋山。轵关陉道从中条山与王屋山之间穿过。

封门口:轵关遗址所在地,遗有封门天险碑刻


 

太行第二陉:太行陉



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横岭孤云绝顶望,野王上党达双阳。

天门险隘咽丹水,石碗危崖叹坂肠。

古道争锋须束马,星轺馆驿歇差商。

今朝晋豫多新路,盛世山河万里昌。


横岭孤云:太行陉小口隘,又称横望隘,隘周山地即为横望岭。《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狄仁杰在此“望云思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横望岭也由此得名。


野王:地名,即今河南沁阳.

上党:地名,今长治上党区。狄子奇注的《国策地名考》:「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双阳:指晋阳、洛阳。太行陉联通野王与上党,“北达京师,南通河洛”《资治通鉴》记载:“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天门:天井关又名天门,太行陉主要关隘。

丹水:即丹河。有学者认为太行陉南端起点至山西高平、泽州之间共有三条通道,分别是窑头线、常平线和丹河线。丹河干流始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故名。亦有说为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坑杀赵卒40万,河水被血染红而称丹河。

石碗:碗子城。太行陉最险路段,是常平到天井关的羊肠坂。碗子城是扣在羊肠坂上的一个小石碗,为一座青石叠垒的圆形城池,一亩不到,其地狭窄,形似饭碗。羊肠坂穿城而过,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扼守之势。

星轺驿:太行陉道上的古驿

 

太行第三陉:白陉





白陉,也称孟门陉,是链接山西省陵川县与河南辉县的重要通道,全长百余公里。太行白陉是南太行最深的一条大峡谷,谷深千余米,顺河床蜿蜒。历史上白陉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军事关隘,东出白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邺城、邯郸。从河南辉县薄壁一路上行,过平甸、横水河,到山西省陵川县双底村,保存了一段完整地的茶马古道,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历史烟尘中远去的山间马帮,沿着古老横水河、宝泉峡在这条古道走了千百年。


伐晋齐师曾此行,三家易邑各通经。

羊肠坂崄咽喉扼,古道悬天峡谷径。

南北通商辕轭辙,东西贩运马帮铃。

之迴路拐雄犹在,留与今人忆旧陉。


注:

齐师伐晋:《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大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乃还。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获晏氂。”。齐后庄公四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齐后庄公派遣栾盈潜入晋国的曲沃作为内应,并以大军跟随其后,分兵两路,一路由太行陉入晋,另一路由孟门陉入晋。栾盈败露,齐军退回,攻取晋国的朝歌。

三家易邑: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瓜分晋国土地。公元前437年,晋国土地被最后瓜分干净。瓜分过程中,三家国土犬牙交错,插花分布,各领飞地。于是相互之间交换城邑,已达到国土完整、道路畅通。魏国在与赵国的交易中,用山西“榆次,阳邑”两邑(分别在现在的晋中市,太谷县)与河南中牟交换,各自获益。孟门陉对于魏国而言,无论通行,还是攻守,战略位置更加重要。

古道悬天:悬天古道是白陉古道中的惊险路段。沿宝泉峡谷而筑,借山崖之叠台岩坎,傍崖而筑,宽不足两米,人行其间,上倚危岩,下临深渊。


之迴路拐:指白陉七十二拐。位于山西省陵川县的磢底村,在陡峭山崖或山坡上,凿就一道“之”字形古道,全程2.5公里,共有七十二拐,相对高度达到400多米。



 




太行第四陉:滏口陉




滏口陉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西纸坊村。北有鼓山,南有神麇山(俗称元宝山),系滏阳河上横切山地形成的峡谷。因紧临“泉源沸腾,滚滚如汤”的滏阳河上源而得名。这里山岭高耸,地势险要,古为连通晋冀之间天然交通要道。滏口陉古道起始于石鼓山中,途经磁山、响堂、潞城,通往上党(长治)。再经襄垣可北上晋阳(太原)。是战国时赵国连接邯郸与晋阳的生命线。也是殷商青铜器、宋元磁州窑瓷器传播的重要通道。

 

岳脊东坡滏水横,流波并驾浊清漳。

青铜礼乐沿西去,粟谷陶瓷播四方。

韩赵称雄争上党,高齐邺废晋阳荒。

中原逐鹿佣兵地,自古良将出太行。


注:

浊清漳:漳河的两条支流,在河北省涉县南缘的合漳村汇流形成漳河。漳河出山后向东流经临漳,成为平原上战国时期赵魏两国的自然分界。

高齐:南北朝时期,北齐由高洋所建立,故又称高齐。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即今河北临漳县邺镇的国都和山西晋阳的陪都。北齐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常常穿梭于晋冀豫,滏口陉成为二都之间往返的通道。他们不仅修整了河谷中的道路,还在响堂等地开凿石窟,修建庙宇,既为献佛,也为往来商旅、行者提供行宫。北齐王朝仅存在了28年,但却是历史上最荒淫的王朝,公元577年被北周所灭。

 



 

太行第五陉:井陉





井陉有多重含义,井陉县、井陉关、井陉古道,都是太行第五陉的组成部分。井陉古道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因其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而得名。东起石家庄鹿泉的东土门关,经旧县治天长镇,西至山西平定固关,是太行八陉中唯一真正穿越太行山的古道。是由滹沱河支流绵河(也称桃河由西向东沿断层谷,切穿山脊,注入华北平原,而形成太行山东西交往的天然孔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辟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即是其中一段,史称"燕晋通衢"“山陕通衢”,为古燕赵至秦晋的交通、邮驿要隘。今日石太铁路、青银高速基本沿这条古道而修建。


谷切东西贯险山,天阍固旧土门关。

将军铁骑蹄坑乱,贩贾辕车石辙斑。

驿道残垣巡古迹,飞梁洞构展新颜。

秦皇若再寻仙草,海宇昆仑一日还。


注:

天阍固旧土门关:井陉道设置土门关、故关(旧固关)、固关、娘子关等关隘。井陉道路居山中,穿越多重山岭,所经岭间凹脊处,多建有阁楼,由岭下仰视,犹如通天之门。“井陉道奇险处,行路者呼之为‘四大天门’。一在井陉县,平定得其三。”



太行第六陉:飞狐陉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里。飞狐陉一直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汇聚三山箭气穿,南通北出著雄关。

千寻绝壁飞狐谷,百里寒风黑岭间。

拒击匈奴骁将远,中山灭国赵王闲。

当年骑射胡装地,如织人车任往还。

 

三山:飞狐陉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处,太行山山脉最高峰小五台山脚下,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的一条古通道。

箭气:传说杨六郎与辽国交战,在唐县谈判议和,重定国界。六郎提出以他射箭落地为准要让辽国再退一箭之地。辽使心想一箭射出也不过百八十步,便答应了。六郎一箭射出,正要落地时,一只白兔跃起,叨箭狂跑,过涞源,入飞狐,经蔚县,到阳原,将箭插在阳原的山上。那箭用手能晃却,就是拨不出来。辽国无奈,只好兵退阳原以外。留下一箭三川故事以及“箭眼”“箭道口”“插箭岭”等景点。

飞狐谷:即飞狐峪。飞狐峪口位于河北蔚县城南20公里的北口村。《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成飞狐,故此处名飞狐口”。这条100余华里南北走向的峡谷,最宽处70米到100米,最窄处仅4米。两边悬崖绝壁如刀劈斧斫一般,望者无不动魄惊魂。明兵部尚书杨嗣昌《飞狐口记》记述飞狐峪奇险:"千夫拔剑,露立星攒",山路回合万变如"蛛曲蚁穿",高处有"天门",深处"令人旋踵转足"

黑岭:即黑石岭。飞狐陉最险之处不在关口而在黑石岭。黑石岭在这峡谷的正中,距蔚县城、涞源县各70里。海拔2000米以上,不长乔、灌木,背阴处积雪常年不化,岭下峡谷当地人称"四十里黑风洞"。清朝以前这里有重兵驻守,设守备城堡。城堡旁临深壑,壑口吊桥,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击匈奴:传说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曾由此出塞远逐匈奴,史实无从考究。但《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记载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可见飞狐陉确系抗击匈奴的前沿。

灭中山:三家分晋后,赵国领地被太行山分隔,而占据井陉口的中山国成为赵国的眼中钉。史料记载赵简子召集儿臣说:“我有宝符藏于常山(即今曲阳大茂山)上,谁得到它,就可获重赏”,惟赵襄子胜出,“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制定了灭中山国,先夺代国的方略。无论从常山上灭代、还是取代灭中山,控制飞狐陉都是关键。

骑射胡装地:赵武灵王是灭中山的操刀手。河北省蔚县,涞源县,山西灵丘县交界处,海拔2158米的太行山山顶,有一片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高山湿地草甸,被称为空中草原。相传这里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厉兵秣马的地方。


 


 太行第七陉:蒲阴陉




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这条古道实际上也就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这里已经相当靠近北京了,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战事,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扼守此陉的是紫荆关,关城在易县城西面的太行山脉紫荆岭上,以山上多紫荆树得名。


飞狐峡径接蒲陉,众口疑云旧日形。

西去灵丘逢倒马,东沿易水紫荆停。

移迁白狄唐河岸,绕道元兵夺帝庭。

五路涞源围古驿,京都拱卫太行青。

 

注:

蒲阴陉:关于蒲阴陉众说纷纭,各种史料也莫衷一是。通常对于蒲阴陉描述:起于易县,向西过紫荆关,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按此说法飞狐陉、蒲阴陉应是一条通道上的两段。蒲阴陉之名应得至蒲阴城,而该城故址在今满城以南。涞源古称广昌县,隋改称飞狐县,一个五道并出的交通枢纽:向北经飞狐关到蔚州(飞狐陉道);向西经石门关到灵丘县(灵丘古道);向东经紫荆关到易县(拒马河岛);向东南经五阮关到蒲阴城(蒲阴道);向西南经倒马关到定州(唐河道)。蒲阴陉不是一条通道,而是交通网络。如果非要区分飞狐陉与蒲阴陉如下梳理可能更合理。太行第六陉蒲阴陉(灵丘道)灵丘-石门关-倒马关-中山(唐县);第七陉飞狐陉灵丘-石门关-飞狐县(这一段被称为飞狐道,应该与灵丘通往飞狐县有关)与蔚县-飞狐关-飞狐县(涞源)汇合之后,走拒马河道,经紫荆关到易县。

灵丘(古道):灵丘古道是公元五世纪北魏时开凿的由山西高原北部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北魏拓拔鲜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横扫河北,问鼎中原。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拓跋珪曾发兵万人修直道,从今河北望都经倒马关,开凿恒山,直到大同,共250余公里。太和六年(482),北魏又从各地调集5万人“治灵丘道,自代郡(郡址在今大同市),灵丘南越太行山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市)”,进一步打通河北平原与山西北部各郡的通道。因径灵丘,又称灵丘道。此外,灵丘道在隘口关(也称石门关、天门关)有一支向东分叉到涞源(也被称为飞狐道)。

唐河: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流经山西省灵丘县,出太行山入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灵丘道基本上是沿唐河河谷走向。战国时期,白狄东迁,中山建国,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绕道元兵:1213年,成吉思汗指挥15万蒙古骑兵第三次进攻金王朝。一时难以攻入关内,便采用曾出使过金国的札八儿火者的计策,命客台、薄察二将统兵2.5万人驻守居庸关北口外,与金军对峙;命哲别率3万人,由札八儿火者带路,走小道,袭取南口,与客台、薄察部对金军南北夹击,夺取居庸关。自己率大军迂回南下,偷取飞狐口,袭破紫荆关,从西南方向进攻中都,大败金兵。



太行第八陉:军都陉



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詹天佑在这里修筑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如今京藏高速、京张高铁穿行而过。



北国军都扼蓟燕,关沟内外两重天。

金戈阵阵千年恨,粟谷悠悠百世田。

塞外冤魂埋大漠,京畿显贵弄胡弦。

居庸叠翠今非昔,客旅随心路自然。


作者简介


郝晋珉,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颇有研究和建树。发表多部(篇)专著、论文。善作古体诗成其一好。兴之所至,常将研究所得所感融入诗词创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 网络技术中心    校备案号:243_19001
电话:62736727 传真:6273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