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晋珉古诗一组 | 太行之歌(一)
原创: 郝晋珉 文艺语丝 2019-12-07
九月学术旅行,走太行之路,揽太行山水,所见所闻,洋洋大观。整理沿途所得韵句,与众分享,以表对太行之敬仰。
太行赞
太行山又名太形山、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太行山绵延400余公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这些峡谷也是山西通往北京、河北、河南的交通要道,其中包括著名的“太行八陉”,为兵家必争之地,围绕太行的战争无以计数。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一)
造化乾坤出太行,神州脊柱屹中央。
峰峦八百晴云翠,嶂石千寻紫气扬。
表里河山连燕赵,昆仑瀚海两苍茫。
英然壮阔名环宇,后土皇天日月长。
(二)
璞玉苍岩五彩斑,娲皇此处补天寰。
峰头后羿弓顽日,大禹龙门导水患。
劈石移山行路易,神农辩草解民艰。
人文肇始圣贤地,华夏悠悠第一山。
(三)
巍巍大行起云烟,鸟径盘旋入帝天。
李白惊心寒石远,曹公恨却马难前。
通衢九府千关险,八谷驰陉万壑坚。
野草萋萋荒古道,桥涵架构越峰巅。
(四)
凭险居高问鼎原,一山一石有遗篇。
桓公束马攘夷狄,白起坑兵熄赵烟。
背水韩信疑阵计,固关女帅煮汤涓。
驱倭抗日多悲壮,梦断忠魂上九天。
注:
表里山河: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称谓,外有河,内有山。西边是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泻千里。它的东部边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李白:唐李白“行路难”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曹公:三国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桓公束马:《国语·齐语》:“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韦昭注:“太行、辟耳,山名也。拘夏,辟耳之溪也。三者皆山险溪谷,故悬钩其车,偪束其马以渡。”
白起坑兵:战国秦将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背水韩信:楚汉相争汉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率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关迎击。韩信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背水阵,另派两千轻骑伏于赵营周围。交战后,赵军攻汉,汉军退无可退,拼死一战。而伏军乘虚攻入赵营。前后夹击,赵军大败。
固关女帅:唐平阳公主率军镇守娘子关。汉东王刘黑闼率部进攻,公主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凭险严防死守。面对数倍于其的军队,急中生智,下令熬制米汤,乘夜色倒入关前沟壑。次日,关前米汤横溢,刘黑闼疑为马尿,又见城楼旌旗招展,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以为援兵到,终不战而退。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
八陉九塞具威名,犄角居庸拱帝京。
紫寨金城南面日,河山带砺北方兵。
同源易水思悲壮,一脉峰岩系鹄缨。
荆岭烽烟晴翠远,涓涓拒马济苍生。
过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长城内三关之一。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关城依地势而建,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因山势险峻,战马常在此摔倒而得名“倒马关”。古战场之一。
旧地雄关何处寻?内边烽燧箭山崇。
唐河碧水绕城去,古道灵丘夹径通。
刻记残碑屯镇勇,坍门败石古玄风。
停车拜谒多惆怅,世事沧桑一梦中。
注:
古道灵丘:倒马关处于"灵丘道"。《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六年曾调5万人修治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残碑:宋辽时期杨家将曾在此驻守,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六郎碑"。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
抱犊寨
抱犊寨,旧名抱犊山,古名萆山,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东临华北平原,西接太行群峰,一峰突起,峥嵘雄秀,四周皆是悬崖绝壁,远望犹如巨佛仰卧,眉目毕肖,其山顶平旷坦夷,有良田沃土660亩,草木繁茂,恍如世外桃源。汉将韩信伐赵之战中,令军卒"人持一旗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之屯兵所在;北魏葛荣起义,当地人为避战乱,抱犊上山,故有抱犊之名。
一峰突起太行东,福地从容雾海中。
抱犊牛郎耕世外,真人得道筑金宫。
凌空铁索惊魂魄,绝壁围城泣鬼雄。
极顶天门无际处,青山满目大千风。
土门关
土门关在获鹿县西五里,海螺、抱犊两山之间。自古为东西必经之道,遗留到现在的三座门楼上,仍保留有"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等匾额。井陉关西起娘子关、故关,东至土门关,史籍称"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土门关是为井陉东门。
玄门扼守井陉东,驿道崎岖晋赵通。
抱犊螺山峰拥秀,关楼刻石忆兵戎。
辕车古辙前朝事,燧阁重修当代风。
过客匆匆千载已,繁华几度转头空。
娘子关怀古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得名。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胞姐姐。她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娘子军,攻克长安,平定关中,驻守娘子关,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623年在和刘黑闼的军队交锋时战死,她下葬用的是军礼、军乐,开了军队为女将军举殡的先河。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她的一生极富传奇,留下了很多佳话。
窈窕婵娟挂甲裙,楼台仗剑战旗纷。
红颜举义烽烟动,巾帼功勋越帝君。
独有唐王昭郡主,谁家羽葆恸闺坟。
千年古堡雄关在,犹忆平阳女子军。
注:
“红颜举义”“巾帼功勋”:《唐会要》"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
昭:平阳公主“及薨,追谥曰昭”,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按谥法,容仪恭美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等
羽葆:平阳昭公主以军礼下葬的。"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当时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高祖李渊反驳:"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天井关
天井关亦曰雄定关、太行关。地处太行山南端的泽州县与豫北中原交汇之地,是太行八陉之太行陉的重要关隘,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在军事、文化和商贸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云起山中有异乡,千年史迹井中藏。
三猴并立迎商客,五出槐冠罩帝王。
古道先师回辙庙,泮池至圣祭祠堂。
都言险隘皆争地,断碣残碑亦大方。
注:
三猴并立:天井关古街丁字路口有石猴,是旧时古关路标(指向牌),原为三猴并列,面朝正西。刻精细,活灵活现,栩如生。过往官商士庶均以此路。现残存一只,且脑袋散落无存。
五出槐冠:千年古槐位于天井关的最高点擎关顶,树高20米,树干直径1.23米。上有五条主枝杈,冠如伞盖,冠幅冠幅直径约30米。居高临下,太行重峦叠嶂,有如大海波涛滚滚而来,尽收眼底;“朗日晨起暮落,登于山顶,可见黄河如带”
回辙:相传,赵简子邀请孔子到晋国讲学,孔子由卫至晋,经天井关(当时属卫)、路遇数儿嬉戏,中有一儿不戏,孔子就问他说:“独汝不戏,何也?”小儿说:“下及门中,必有门争,劳而无功,岂为好事?故乃不戏。”遂低下头去拾了些瓦片垒了一圈域墙。孔子责备他说:你垒域怎么不避开我的车呢?”小儿回答说:“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域,不当城避于车。”孔子停车与小儿理论一番,被小儿折服。车向前2里,见道旁核桃树上有黄鼠拱立,似作揖状,遂叹此境知礼已甚,旋车而返,留下车辅深寸许。后人立“孔子回车之辙”石碑以纪念。
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天井关孔庙创建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立庙者孔昱乃孔子十九代嫡孙。据专家考证,其创建年代之久、原有规模之大,堪与山东曲阜相比。民间传说“天下孔庙两座半,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山西晋城,还有半座在北京城”。
封门口
封门口为太行第一陉—轵关陉旧日关城所在地。位于封门村位于济源市王屋镇东部。关城阁楼已荡然无存。
欲寻古道入封门,歇步乡民问旧存。
天险遗踪池砌壁,关楼印迹垭丘根。
青黄掩影山陉色,苍翠流光王屋魂。
他日闲情来故地,详游细揽品乾坤。
作者简介
郝晋珉,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有独到研究和建树。发表多部(篇)专著、论文。善作古体诗词并成其一好。兴之所至,常将研究所得所感融入诗词创作。